取土、曬干、粉碎、和泥、打磨、捏制、發酵、火燒、熏黑、拋光,經過種種工序,一個完整的黑陶成品才得以完成。就像是勤奮善良的果洛人,歷經種種挑戰、磨難,最終才造就了現在的幸福生活。
在眾多手工藝品中,要說我最愛的,非陶器莫屬了,而在眾多陶器中,黑陶是我的最愛。做好的班瑪黑陶,黑如漆,聲如罄,薄如紙,亮如鏡,硬如瓷。將黑陶放在手中摩挲、端詳,用心去感受制造過程中的種種磨煉,感受純黑的勻稱質感,感受黑陶的細膩與獨特。
班瑪黑陶種類繁多,有壺、燈盞、壇、罐等,既是藏族人的日常用品,又是當地藏族的宗教信仰活動必不可少的文化用品。早在上千年前,藏族古老的黑陶工藝已經在造福藏族人民,吃飯的碗、盛牛奶的瓶子、種花的花盆、喝茶喝酒的壺都是黑陶制品。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瑪縣,黑陶工藝也已流傳了600年。據有關史料記載,果洛人的祖先是很久以前從西藏阿里地區信奉苯教的象雄人中分離后遷徙而來的。制陶工藝也是從那時形成并傳承下來。隨著歷史的發展,審美觀念的變更,陶器的形狀和顏色、制造方法和工藝都有了很大的變化,不變的是果洛人對黑陶的那一份真摯的感情。
黑陶和果洛人有著相通的屬性,千磨萬擊還堅勁,在不平坦的道路上,開出一條康莊大道。上古的傳說中,人是由于女媧娘娘不忍看到大地冷清、孤寂,而用泥土制作成了人,進而有了人類社會。我想,人與陶器一定有很深的淵源。未經加工的泥土就像剛出生的寶寶,普通而又可愛,未來有著無限的可能。為了實現自己的價值,完成自己的夢想,經過不斷的打磨與捏制,終于有了成功的樣子,而后,鑄鐵成鋼,寒梅吐香,經過火的錘煉,涅槃而出,造就自己的奇跡。班瑪人民就是這樣,身處貧困地區,不滿足于現狀,不自甘墮落,始終就像黑陶一樣,把磨練當作提高,散發自己獨特的光彩。
數千年前,班瑪黑陶就已經在滋潤班瑪人民的心靈,給予班瑪人民內心以平靜幸福。酥油燈、凈瓶、擦擦、桑爐、陶鍋、香插等陶器制品將班瑪人彼此的信仰緊緊連接,影響著班瑪人民的品性,給班瑪人民帶來精神上的安寧和幸福。
如今,班瑪黑陶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展示班瑪文化的一張靚麗的名片。黑陶不僅成為展示藏文化的固化載體,更是展現班瑪特色文化旅游產品的致富“法寶”。近年來,班瑪縣旅游業獲得了極大的發展,班瑪黑陶也被更多人所熟知。傳統的做工、天然的材質、古樸的風格,使黑陶手工藝品受到越來越多的人們的青睞。是的,同班瑪黑陶一樣,班瑪人民不怕磨練、不怕吃苦,貧困中求發展的精神再次被發揚到實踐中去了,以果洛謝格太為首的一批優秀的藏族黑陶傳承者,在傳承保護藏族黑陶傳統制作工藝的同時,吸收先進經驗,學習現代方法,改變原來家庭作坊自產自銷的經營模式,成立公司。以企業+生產基地+貧困戶”的產業化格局,積極向村民傳授制陶技術,招聘村民工作,帶領更多的村民增收致富很多貧困戶因而脫貧,過上了幸福生活。班瑪黑陶在產生了實實在在的價值,給班瑪人民帶來了物質幸福。
班瑪民間有一種說法,由于黑陶是用無污染的陶泥制造而成,其材料中不但沒有任何危害健康的污染物,相反,還含有很多對人們健康有益的元素,所以長期用黑陶做茶具和炊具,有延年益壽的作用。
班瑪黑陶真是班瑪人的幸福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