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海明的部分作品。
仝海明畫筆下的布達拉宮。
仝海明畫筆下的藏式建筑。
仝海明在拉薩河畔寫生。
仝海明與自己的部分畫作。
《喜德林》《夏爾巴·姐姐》《柳梧寺》……在拉薩天堂藝術館,一幅幅畫作向觀者展示著西藏的獨特魅力。5月9日,《看·見》仝海明西藏十年油畫展在此展出。此次畫展共展出作品134幅,分為“風景”“夏爾巴”“眾生相”等系列,作品從2008年跨越至今。
“這是13年前拉薩河和八廓街的景象,我希望通過畫作讓大家感受歷史的變遷?!碑嫾屹诤C鞅磉_了自己舉辦畫展的初衷。
仝海明出生于1980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徐悲鴻藝術學院油畫系,接觸繪畫已有20多年。2008年11月,仝海明懷揣著“西藏夢”進藏,以歷史悠久的八廓街為創作主題,在拉薩一待就是13年。
“沒有一個畫家能抗拒西藏的誘惑,這里的景色、歷史和人文都有一種獨特的魅力,天地萬物仿佛都有了靈魂?!背醯嚼_的仝海明發現,這個城市給予自己的創作靈感如同泉涌,無論是人物、風景、靜物還是建筑,每個角度都能發現不一樣的美。2008年至2012年期間,仝海明百分之九十的作品都以在拉薩寫生為主,內容上風景和人物各占一半,他充分享受著只有在寫生中才能體會到的繪畫的快樂與自由。
2012年,對仝海明而言是特殊的一年。這一年,他擺脫了自己繪畫路上的“攔路虎”——相機。
“我認為一個畫家通過照片來進行繪畫是非常危險的,人眼捕捉到的風景和相機拍攝出來的風景有很大的差別,人眼捕捉到的偶然性也是相機不能替代的?!?012年,仝海明前往阿里地區寫生,臨行前他特意選擇不帶相機。
面對自然光色的轉瞬即變,寫生人物不經意間流露出的微表情,沒有了相機的輔助,仝海明強迫自己以最快的速度抓住靈感瞬間,通過畫筆轉移到畫作上??靹t幾分鐘,慢則十分鐘,這種“急迫感”讓他在20多天的時間里,用200多張素描將阿里的大美風光和人物訴諸筆下,繪畫的心態越來越穩。
“我非常享受寫生過程中的‘急迫感’,通常會出現一些意料之外的顏色和筆觸,看起來非理性但在畫面上是成立的,有如神助。當然有時候也會出現敗筆,甚至整個畫面失去控制,這時候我就會感到沮喪?!辟诤C髡f,繪畫講究畫面冷暖色調的搭配,同樣也注重快慢節奏的結合,那如何讓自己慢下來呢?他選擇了自己最熟悉的大昭寺。
2013年,仝海明整個冬天都窩在八廓街進行創作,面對熙熙攘攘的人群,他的畫作用一個眼神、一個背影、一個動作折射出拉薩城傳統與現代交織的美感。對比仝海明在此之前的作品,能清晰地看到,他不再用人物的立體五官和鮮明表情來吸引觀者的注意力,改為將人物的五官進行模糊化處理,更加重視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進行情感的表達。
繪畫給予仝海明最大的感觸,就是熱愛生活,容易被生活細節感動。無論是修行者眼中的虔誠、青年人的熱情、孩童的澄澈還是牧民堅定的眼神中偶爾閃過的迷茫,仝海明都以鍥而不舍的態度用心感悟、用情繪畫,每幅作品都賦予了它鮮活的藝術生命。
仝海明的油畫作品《望》,展現的是一位修行者托腮望向遠方,眼神流露出諸多神情。仝海明說,觀者們欣賞完畫作后都能感受到不同的情緒,有的看到虔誠,有的看到希望,還有的感受到疲憊、迷茫。最終此畫作被一位大學生買走,因為他連續三次都從中感受到不同的情緒,最后一次淚流滿面,打動了仝海明。
這也讓仝海明在拉薩找到了認同感?!霸谶@里,我能夠以自己的方式創作,以自己的方式生活,并且有人喜歡我的作品,能給我帶來經濟收入?!辟诤C髡f。
布達拉宮作為西藏建筑文化的集大成者,也在仝海明的畫作中屢屢出現。在長期觀察中,仝海明發現春去秋來、日出月升,不一樣的季節、不一樣的角度,屹立在紅山之上的布達拉宮也是不一樣的。于是,他將不同季節、不同時分、不同天象、不同角度的布達拉宮繪于筆下,多角度描繪了這座建筑或雄偉壯觀、或秀美絕倫、或神秘優雅的身姿。
寫生是仝海明最喜歡的繪畫形式,他每年總要花上近一半的時間到拉薩的郊外寫生。這其中的辛苦不必多說,光是日曬雨淋和蚊蟲叮咬就讓他苦不堪言?!暗灰墚嫵鲆环鶟M意的畫作,這些都可以忽略?!辟诤C餍χf,自己寫生途中總會遇到好心人的幫助,有的藏族村民會問自己需不需要喝水,有的干脆將甜茶壺提到自己身邊,還有的向他購買剛畫好的肖像。更多的藏族村民在發現仝海明在畫自己或者家人時,會害羞地表示可不可以用手機拍張照片。
“拉薩是一座頗具包容性的城市,無論你來自何方,拉薩都會溫柔地接納你,并緩緩將你融入這里獨有的生活節奏?!边@些年,仝海明對于拉薩這座城市的印象不斷改變。他筆下的拉薩也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亙古不變的高原特色,另一部分是不斷變化的拉薩城,兩者構成了一種奇特的對應關系。
如今,在拉薩城里的春夏秋冬、晨霧雪晴、閃電星空下,仝海明通過自己的情感和畫筆,讓世人看到了不同的拉薩城,用線條勾勒寫意人生,堅持并踐行自己的藝術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