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郎鼓”舞是流行在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境東部藏巴哇、洮硯、柏林三鄉藏族群眾中的一種民間歌舞,在卓尼當地藏語統稱為“莎目”,是吐蕃古老民間宗教文化的遺存。其使用的特殊道具——羊皮鼓尤具特色,根據其擊打的方式和形狀故稱其為“巴郎鼓”舞。
追溯“巴郎鼓”舞蹈的淵源,與古羌人的原始祭祀活動有關。古羌族在祭祀神靈時,有“披發跣足,敲擊枯木獸皮作舞”的習俗。當地的藏族先民,在沿襲古老祭祀儀式的基礎上,又繼承了吐蕃宗教法舞擊樂的樣式,創造了帶長把的雙面羊皮鼓,作為他們每年祭祀五方神靈、慶賀五谷豐登,載歌載舞的伴奏道具。當地習俗,每年正月初五為莎目的起日(始跳),正月十五為歇日(結束),正月十六就將巴郎鼓供起。
“巴郎鼓”舞的曲目流傳下來的約有十余種,每種曲目都有曲名、固定的使用程式和相應的舞蹈動作?!鞍屠晒摹蔽璧那{也極有特色,調式均為民族五聲徵調式,不時出現以清角為宮的暫轉調,并將商調式以上四度移調方式穿插其中;曲式結構均為帶曲首的單句體和雙句體;歌詞的填法尤為特殊:單句體曲調要反復一次才能填一句主詞,即第一遍填前四個音節,第二遍填后三個音節。曲調節奏沉穩徐緩,凝重雄渾。旋律進行起伏迭宕,比起境內其它幾類藏族民歌的旋律,四度跳進明顯增加,并插入一些五度、甚至七度的大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