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帝師(國師)噶.阿尼膽巴.貢噶扎巴的塑像
嘎·阿尼膽巴(1230-1303),法號根噶扎巴,藏傳佛教薩迦派名僧。藏族宗教藝術傳入京城北京等漢地并得以生根傳承作出突出貢獻的高僧大德。于藏歷第四繞迥金虎年(1230年),出生在今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稱多縣稱文鄉上莊,雙親早亡,只有一弟,由其叔撫養。據說膽巴生相獨特,兩顆門牙外露,常不能閉口合唇,但生性聰慧,口齒伶俐,記憶超群,且好學善思。自幼接受教法熏陶,叔父知其非凡,就帶他去西藏,在薩迦寺從薩迦班智達根噶堅贊出家學經。薩班試以梵咒,他念誦如流。認為此子宿積聰慧,日后當與眾生作極大利益,很得賞識,認定必成大器。12歲受沙彌戒,取法名根噶扎巴。因他勤奮好學,學業突出,期間結識了比他小5歲的帕巴洛追堅贊(八思巴)。帕巴對膽巴非常敬重。木龍年(1244年)八月,薩班根噶堅贊應蒙古王室闊端汗召請,帶其侄八思巴和恰那多杰等赴甘肅涼州,商談西藏歸附蒙古事宜,膽巴奉薩班之命赴康區學法弘法。
保存在稱多縣賽航寺的關于膽巴國師的文獻
水牛年(1253年)24歲的膽巴應召到北方蒙古皇室,講演“大喜樂本續”等經文。之后,八思巴派膽巴赴西印度(克什米爾一帶)參禮高僧古達麻室利學習梵文經典,盡得其要領。學成后返鄉。金猴年(1260年)忽必烈在北京稱帝為元世祖,封八思巴為帝師,統領天下釋教。木鼠年(1264年)八思巴和其弟白蘭王恰那多杰一同返回西藏,途經玉樹丹瑪噶哇隆巴時,從印度返回故里的膽巴隆重迎接了八思巴一行,并懇請八思巴在這里弘傳薩迦教法,于是在這里舉行了集結僧俗萬余人的盛大法會,由八思巴講經說法,傳授灌頂。因而丹瑪噶哇隆巴改名為“稱多”,即現在的玉樹州稱多縣,意為萬人聚會之地。法會后,膽巴隨八思巴同往薩迦,成為八思巴的親授弟子,在薩迦寺學法,受比丘戒。八思巴給他取名為嘎·阿尼膽巴·根噶扎巴,簡稱膽巴?;鹜媚?1267年)膽巴返回稱多創建“尕藏班覺林”,俗稱尕藏寺,據說寺名由八思巴所賜,膽巴自任住持。這寺為安多境內歷史最久、建筑規模最大的薩迦派寺院。土龍年(1268年)八思巴回京都北京又經過稱多時,賜給該寺院釋迦牟尼唐卡像一幅,蘭紙金銀字大藏經一套、鎦金銅塔一座、九股金剛鈴杵一個,并親自向該寺頒賜藏、蒙、漢幾種文字合壁的詔書,為寺院給予多種特權。八思巴又賜象牙章和檀香木章各一枚,授命管理當地政教事務。在八思巴的扶持下,也由于膽巴經營有方,該寺發展較快,鼎盛時寺僧人多達l900人。膽巴為了紀念八思巴在稱多地區的弘法活動,在八思巴曾講過經的噶哇隆巴處建成白瑪嘎布白蓮法座,成為當地重要的佛教遺跡。金馬年(1270年),膽巴隨國師八思巴同往北京,朝見元帝忽必烈。經八思巴推薦,忽必烈封膽巴為金剛上師,后成為國師,在漢文史資料中稱阿元哥,在元廷多次參加或主持各種重大佛事活動,奉詔去山西五臺山,居住壽寧寺。他在壽寧寺建立道場,其中今五臺山塔院寺和釋迦摩尼舍利大白塔是他的杰作,他在五臺山傳授藏密金剛乘大法,主持祭祀佛教護法神“摩訶伽刺”。在五臺山期間,勤于法事,嚴于戒律。他懂藏醫,為五臺山僧人和周圍漢民治病,深受愛戴。水猴年(1272年)八思巴去甘肅臨洮之時,把膽巴召回大都,將朝廷宗教事務托附給他掌管。他在京都北京,把藏族的建筑、繪畫、雕塑、印刷、佛塔、壇城、唐卡、佛衣等文化藝術傳入京城北京,并在那里得到生根,有些保存至今。1281年,忽必烈令膽巴赴長春參加佛、道兩教辯論《老子化胡經》的真偽,因膽巴通曉藏、漢、蒙古、梵等文字,以其佛學知識和善辯才能,經過辯析認定是偽作,辯論后將《老子化胡經》焚毀。翌年,膽巴奉忽必烈之命,在元朝皇子及其所率軍隊的護送下,赴四川康區。在今甘孜、德格、爐霍一帶活動達6年之久,利用其崇高的佛教地位和廣博的佛學知識,倡建寺院,講經說法,安撫人心。相傳他在這些地區共建108座佛殿,其中今甘孜縣城德貢布寺(漢人寺)是其中之一。各佛殿上均飾以大鵬頭飛檐,殿內供奉佛像和藏文大藏經。因“108”是個吉祥的數字,藏傳佛教中的著名高僧大德到一個地區傳教弘法,都有建了108座寺廟之說,其實是數量較多的意思?;鹭i年(1287年)曾為膽巴弟子的桑哥(今青海省化隆縣人,有說是康德格)被忽必烈任命為尚書左丞相,兼總制院使。他是藏族歷史上第二個(第一個是唐朝武則天女皇執政時期的噶爾祿東贊三子欽陵贊婆,因藏王杜松芒布杰(676-704)滅除噶氏家族被迫投奔唐朝任輔國大將軍、行右衛大將軍、歸德郡王)。在中原中央朝廷任臣相之人。1289年,桑哥奏請忽必烈從康區召膽巴回京,繼續在朝廷主持佛事和藏文化藝術在京都傳播事務。不久,因得罪朝廷,一說被桑哥排斥,噶阿尼膽巴被只身流放到廣東沿海,一度住潮州開元寺。他在那里傳播藏傳佛教,還重修了已毀的潮州凈樂寺,改為藏傳佛教寺院,使當地居民第一次接觸到來自雪域高原的藏文化氣息。不久桑哥也被他人嫉妒才干失勢被誅。1291年丹巴被忽必烈召回大都。此時忽必烈年邁多病,1293年5月召他入皇宮內建觀音獅子吼道場祈禳,忽必烈病情有所好轉,打算在五臺山為膽巴修建寺院,命伯顏、蘇和卿等查看地形,繪圖呈給膽巴,尚未動工,忽必烈逝世。翌年四月,元成宗鐵木耳繼位,對膽巴更加尊崇,在朝會上,膽巴的坐位緊挨著帝師的坐位。元成宗還按膽巴的意見下令免征天下和尚稅糧。1295年,元成宗命膽巴國師擔任大都的大護國仁寺住持,這是一座京城的皇家主寺廟。出任時,元成宗命太府給他以皇帝出行時的儀仗,由百官護送。元朝廷為他作了徹底的平反昭雪。公元1271年丹巴倡導創建的大圣壽萬安寺(今稱妙應寺、白塔寺)中塑有嘎阿尼丹巴和帕巴·洛追堅贊(八思巴)的塑像。1302年2月,元成宗出巡柳州時患病,命他赴柳州修法7晝夜,成宗病愈,命天下僧人普讀藏經,大赦天下?;实酆突屎筮€將自己佩帶的七寶牌、寶珠瓔珞等布施給他,并贈車輦、騾馬、白玉鞍轡、金制曼茶羅、黃金等。派御前校尉10人給膽巴當出行時的前導。3月元成宗繼續北行,命膽巴乘大象走在皇帝的車駕之前,鎮伏邪魔,護衛皇帝的安全。水兔年(1303年)夏,膽巴于上都(今內蒙古多倫縣西北)患病,成宗派御醫診視,5月終因不治而圓寂,享年64歲。
保存在稱多縣幫夏寺的膽巴國師的法帽
膽巴謝世后,元成宗賜沉香及檀香木等火化遺體,并命大都留守送其舍利到大都,于大護國仁王寺安慶塔中奉安。水牛年(1313年),元廷又追封他為“大覺普慈廣照無上帝師”。元代著名書法家趙孟煩曾書《大元敕賜龍興寺大覺普慈廣照無上帝師之碑》,簡稱“膽巴碑”,是公認的書法珍品,也是膽巴的簡史。至今,雖然塔、碑無存,但那精美的碑文拓片卻仍然珍藏在故宮博物院中。
膽巴終生弘揚佛法,在國內外宗教界有顯赫地位和極大影響力,成為一代名僧。1955年,斯里蘭卡佛教信徒為紀念釋迦牟尼涅桀2500周年,發起編纂英文佛教百科全書,要求各國佛教界給予支持和合作,中國佛教協會遵照周恩來總理的指示組織編寫的條目中,元代藏族僧人收有噶阿尼膽巴、八思巴、布敦仁青朱3人。有關膽巴的詞條還收人中國佛教協會編寫的《中國佛教》一書。自此,膽巴進人世界釋教名僧之列。